X 关闭
绿色中国北京7月31日电(融媒体记者符超)31日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三北工程已顺利完成了前五期的建设任务,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,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、保持水土、护农促牧的万里“绿色长城”。
(资料图片)
新闻发布会现场
三北工程是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,至今已经实施了45年。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,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.8亿亩,治理退化草原12.8亿亩,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.05%提高到目前的13.84%。
一是风沙危害得到基本遏制。因地制宜采取造林种草、封育飞播、封禁保护等措施,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亿亩,工程区45%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。重点治理的毛乌素、浑善达克、呼伦贝尔、科尔沁等四大沙地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。
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。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,按山系、分流域规模推进、综合治理,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.7亿亩,工程区61%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,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59%以上,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。
甘肃临泽,草方格治沙与人工造林相结合(无人机照片) 符超 摄
三是农田牧场得到有效庇护。坚持多林种、多树种,乔灌草、带片网结合,人工干预和封禁保护结合,在华北、东北等粮食主产区营造农田防护林网(带),有效庇护农田4.5亿亩,为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。
四是绿色惠民富民成效卓著。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,在黄土高原、燕山山地、新疆绿洲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,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,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,重点地区涉林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0%以上。部分沙区转变发展思路,变沙为宝,大力发展中药材、优质牧草等沙产业,走出了一条治沙又致富的双赢之路。
五是锻造铸就了“三北精神”。近半个世纪以来,三北地区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坚持不懈防沙治沙,一年接着一年干、一代接着一代干,铸就了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的“三北精神”,涌现了王有德、石光银、牛玉琴、八步沙“六老汉”等一批造林治沙英雄、时代楷模,培育了河北塞罕坝林场、山西右玉、陕西延安、新疆柯柯牙等一批绿色治理典型,成为新时代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甘肃民勤,四方墩生态林基地 符超 摄
据了解,2021—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,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,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。下一步,国家林草局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,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,坚持系统治理和科学治沙,全力打好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、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和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,持续巩固工程建设成果,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,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、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、生态安全屏障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世界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1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